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在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争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7月7日-7月12日,新澳门京葡萄威尼斯入口“以科技之星火,續紅色之印記”暑期三下鄉服務隊來到陽泉市高新區開展了為期六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這為期六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以科技之星火,續紅色之印記”暑期三下鄉服務隊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開展了智慧科技、傳承非遺、紅色文化等主題實踐。
青春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泉城
為引導學生将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推動青年大學生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社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知行合一,敢擔當,有才幹,能吃苦的青年大學生。實踐隊員來到陽泉市高新區,參觀了一系列科普基地。
AI繪新夢,智能展未來。在參觀Apollo Park無人車科普基地的過程中,新澳门京葡萄威尼斯入口學子切實感受到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AI帶來生活的便利,也對前沿科技有了更多的了解。

科技改變生活,數據開創未來。當參觀“城市大腦”之後,實踐隊員直觀感受到大數據時代給交通、社區服務、醫療等行業帶來的便利,也開闊了視野,更增加了實踐隊員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開拓進取的決心。

探尋紅色古迹,堅定信仰之基
為加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觸摸曆史的脈搏,傾聽歲月回響,激勵廣大青年學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擔新時代賦予的偉大責任,實踐隊來到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百團大戰紀念館以及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
紅色基因,初心見證。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作為陽泉市紅色品牌中最具代表性的紅色地标,記錄着中國共産黨在陽泉這片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火種。實踐隊員來到這裡,那一件件陳列的物品,一張張珍貴的照片,深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曆程以及共産黨人的風采和革命精神,使實踐隊員們對黨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追憶百團,精神傳承。位于獅腦山頂的百團大戰紀念館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以百團大戰為主題的紀念性建築,講解着百團大戰背後的英雄故事和抗日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争取民族獨立的曆史。走進紀念館,我們仿佛看到了一隊隊八路軍戰士向我們走來,實踐隊員深刻認識到百團大戰之所以能夠勝利,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鐵一般的紀律。

工業記憶,現代風采。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作為陽泉的文化新地标,通過改造舊廠房,賦予其新的生命,承載着這座城市的曆史記憶。實踐隊員通過觀看珍貴影像資料和老物件,大家深感陽泉的變化與發展,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見證。

傳承魅力非遺,領略匠心精神
為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開展傳承非遺文化的實踐活動。
“鄉”遇剪紙,匠心傳承。在體驗剪紙的過程中,剪紙手藝人為大家示範講解了剪紙步驟和技巧,并手把手地教大家剪紙的要領。聽完老師的講解,實踐隊員們也拿着剪刀按照老師教給的步驟方法,動手剪着自己的作品。

奇巧刺繡,指尖之盛。在體驗刺繡的過程中,刺繡手藝人耐心地為大家示範穿針、理線、整線,以及平針、斜針等多種技法,實踐隊員們邊聽邊動手實踐,開展沉浸式刺繡體驗。實踐隊員紛紛表示,要以至真、至誠、至熱的心推動和發揚傳統刺繡技藝,通過有效從傳承和合理的開發利用,将民族文化“軟實力”變成鄉村振興“硬支撐”。

以砂為引,助力振興。走進小西莊村,在制作砂器的過程中,匠人先在輪盤上鋪一層黃土粉,将坯土揉到适當軟度,然後一邊旋轉輪盤,一邊用木錘子拍打泥坯,這樣砂鍋的雛形便展現在實踐隊員面前。最後,他用毛氈蘸水把邊沾濕,用“砂刀”把坯口切齊,一個砂鍋坯子就做成了。實踐隊員們感受到了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以及他們在創新發展中展現出的勃勃生機。

走進數科企業,制定職業規劃
深入基層,經驗學習。最後的三天實踐中,實踐隊來到了陽泉數科集團進行參觀學習,隊員們通過對多個部門的工作職責以及工作内容的了解,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一定的規劃,不僅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加意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要從實習實踐中積累經驗,增強本領,讓自己得到全面的提升。

短短的六天實踐活動對實踐隊員而言是一筆珍貴的财富,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參觀走訪、實踐調研、企業實習等形式從學校走向基層,從課本走向社會,讓新澳门京葡萄威尼斯入口學子在實踐中悟思想、勇擔當。下一步,新澳门京葡萄威尼斯入口将繼續積極引導學生在行走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中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勇擔時代責任,貢獻青春力量。